■谋划实施传统产业技改项目42个。
■指导2家碳基企业、1家多元合金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共申报标准11项。
■制定市级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对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给予奖补资金。
■全市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绿色工厂。
■全市4家企业获评自治区数字化车间称号,两化融合水平达到51.9。
本报讯(记者 雷永福)去年以来,我市聚焦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目标任务,抢抓国家和自治区各项政策机遇,深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市强化“项目为王”,系统性精准招引项目,谋划实施传统产业技改项目42个,强化协调服务,实施清单管理,按月梳理项目进展情况,紧盯时序进度、关键节点,全力推动项目建设。英力特化工年产30万吨电石技改工程、西泰煤化工3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技术改造、建龙特钢130万吨/年焦化环保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等项目已投产。对标行业标杆,指导2家碳基企业、1家多元合金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共申报标准1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7项,团体标准1项。
此外,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依据,指导县(区)对全市涉及淘汰装置的企业开展摸底排查,建立台账,制定市级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对主动淘汰煅炉、混捏锅的碳素、电极糊生产企业给予奖补资金,依法依规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实施“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督导调研,组织县(区)全面开展“散乱污”问题自查自改工作,进一步梳理工作制度、方案等,对整改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巩固“散乱污”企业清零成效,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
我市以企业和工业园区为主体,全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工作,着力增强产业内生动力。建龙特钢通过余热高效利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科通新材料通过自主研发工艺技术,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极大降低了整体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全市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绿色工厂。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计划,聚焦“智改数转”,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吉元冶金通过实施“5G+工业互联网铁合金生产管理平台”项目,动态优化生产过程,减少能源损耗,实现能源管理精细化运作。为全市308家企业开展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测评,提供“一企一策”的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全市4家企业获评自治区数字化车间称号,两化融合水平达到51.9。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