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筑绿水青山 共享发展硕果_石嘴山市人民政府 -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 > 绿色低碳集约发展 > 成果展示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系列报道⑥ | 共筑绿水青山 共享发展硕果

2023-12-18 16:46来源: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打印

关键词:和谐共生

时间的刻度,记录着一座城市前行的足迹。2023年,石嘴山注定不凡,因为这是她愈发美丽的一年——天空越来越蓝,大地越来越绿,河湖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好……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耕绿色发展沃土,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擦亮绿色发展名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023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生态保护和治理资金1.87亿元,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面积10万余亩、草原修复2.1万亩、湿地保护修复5.52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0.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3.8%……绿水青山间,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石嘴山画卷徐徐展开。

碧水蓝天。

持之以恒做好“绿色”文章

冬日贺兰山,晴空万里是日常。远远望去,目之所及都能看到植物的身影。在贺兰山浅山区黄屯子生态修复项目区,“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的标语格外醒目,一层层形似梯田的台阶上,国槐、刺槐、山桃等各类苗木如卫士一般笔直挺拔。

2023年,我市动员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石区属单位,聚焦贺兰山生态修复、煤炭集中区生态整治、城乡绿化美化、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修复五大行动,完成营造林任务10.0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3万亩、未成林及退化林分改造3.44万亩、人工促进生态修复5万亩,完成率100%。

在小水沟、大磴沟、崇岗煤炭集中区等生态治理区,一处处游园镶嵌其中,一条条道路直通山坡,一车车新土运到山间,一条条水管布满山坡,一座座山头披上了绿装……

贺兰山浅山区黄屯子生态修复项目区。

在“父亲山”发生巨变的同时,“母亲河”也变得更加清澈。

2023年,我市以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持续开展入黄排水沟水质监测,促进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近日,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三二支沟与典农河汇合前断面进行巡查。三二支沟是第三排水沟流域最大的支干沟,在石嘴山段全长29.2公里,与第五排水沟汇合流入黄河。为及时掌握入黄排水沟水质变化情况,我市在重点流域安装39个水质微型自动监测站,采用传感器原位监测方式,利用太阳能发电所具备的出数快、能耗低、零污染等特点,实现了全天候监测和水质预报预警,精准溯源,快速锁定疑似排放区域和污染源头,提高水环境防线预警监控能力。

据了解,2023年,第三排水沟与第五排水沟汇合入黄口平均水质为Ⅲ类,四二干沟入黄口平均水质为Ⅳ类,均达到自治区考核目标。

“我们按照‘全域治理、点面结合、总量削减、逐步达标’的治理思路,采取控源截污、湿地减污、面源治理、分沟整治等多项措施,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蔡慧玲说。

黄河全天候水环境监测。

根据2023年1至11月水环境质量监测,黄河石嘴山出境断面平均水质Ⅱ类,沙湖平均水质Ⅳ类,都思兔河入黄口平均水质Ⅳ类,均达到国家、自治区考核要求;三五排入黄口、四二干沟入黄口等9个区控断面水质均达到自治区考核要求;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

履职尽责守好“绿色”家底

今年以来,我市在坚决彻底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黄河流域警示片披露问题、生态环境部督察指出问题的同时,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推动生态治理取得新成效。生态治理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也逐步显现。

大武口硒有田园。

在大武口区沟口街道办事处翠柳社区的硒有田园,平坦整洁的道路两旁,装修精致的农家乐各具特色,墙上的彩色绘画或进行科普、或讲述历史,一一阅过如同翻看一本本书籍。

硒有田园前身是一座矿区农场,近年来,大武口区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优质富硒土壤资源,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工业元素等资源,打造出了集农业休闲观光、农事活动体验、蔬菜水果采摘、特色餐饮娱乐、农业科普、旅居式养老为一体的大武口硒有田园。如今,硒有田园化身人气“打卡地”,许多游客慕名前来,享受惬意时光。今年以来,共吸引大武口及周边游客4.5万人次来到硒有田园体验天然氧吧、生态旅游、农家特色的快乐,创收近30万元。

在位于惠农区的石嘴山市盛港煤焦化有限公司,“以林换能”让风景变“钱景”,让企业发展底气更足、动力更强。

“‘以林换能’政策出台后,种植2000亩林地的成本约为1400万元,我们购得林地后,能换回3万吨能耗指标,将为企业增加超过8亿元的产值,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和延长产业链。”石嘴山市盛港煤焦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裕华说。

站在平罗县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区高处远眺,远处,一个个牧场内蓝色的牛舍顶棚在沙漠中格外显眼;近处,一块块横纵交织的草方格沙障像地毯一样横铺在沙面上,在寒风中犹如一张“金色大网”将沙子紧紧“锁住”。

沙漠里的养殖园区。

躬身铺草、挥锹填沙……在平罗县红崖子乡毛乌素沙漠边缘,随着工人们依次完成铺草、压草、扎草的工作,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延伸开来,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定。

“草方格沙障主要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平罗县草原管理站副站长张建新说。

如今的河东地区,已经不是过去荒无人烟的沙漠,而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是特色蔬菜的种植基地,是天然无污染的“奶牛乐园”,是候鸟驻足停歇的“天堂”,是遍布光伏板的“蓝色海洋”,是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沙漠绿洲。

防沙治沙,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市锚定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建设、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六大生态问题,共谋划河东沙地防沙治沙系统治理、贺兰山东麓石嘴山段荒漠化综合治理、平原灌区绿网绿廊绿道修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林草资源基础设施保障建设等项目共13个,计划总投资22.71亿元。不远的将来,这些生态治理项目必将为石嘴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和谐共生乐享“绿色”生活

12月12日傍晚,在惠农区礼和乡银河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一群灰鹤在这里觅食、散步,悠然自得。趁着落日余晖,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芦有碳快速按下相机快门,将这一和谐景象定格下来。

在芦有碳的相册里,出镜最多的莫过于黄河两岸的风景。

“这些年,我在石嘴山拍到的‘绿色’越来越多了,鸟类也越来越丰富。”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芦有碳的足迹遍布黄河石嘴山段沿岸湖泊、湿地,记录黄河生态变迁,展现黄河四季之美。

近年来,惠农区通过鸟类栖息地保护、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河滩湿地保护管理,银河村原本因为放牧、耕种而受损的万亩黄河湿地得以恢复。通过实施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依托独特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黄河草滩、天然红柳、湖泊湿地为主线,逐渐形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银河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一角。

“生态环境变好了,发展的路子也宽了。”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感慨道,“白天鹅、灰鹤等鸟类成了村里的常客,我们成立银河湾爱鸟护鸟小分队,定期维护湿地公园基础设施。每年来我们这里栖息过冬的鸟儿有4万多只,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飞鸟不语,却诉说了石嘴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的持续加大,湿地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逐年提升,每年都有大批大自然的精灵不远万里来石嘴山“做客”。据统计,全市湿地共有各种野生鸟类17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种,鱼类25种,湿地植物183种。银河湾、天河湾、星海湖、沙湖等滩涂、湿地,已成为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

一城好山水,满眼皆生态。环境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假期出游的第一选择变成了家门口。

12月14日,雪后的石嘴山银装素裹,星海湖玉石般的湖面上盖了一层雪白的“棉被”,一夜间车水马龙的城市变成了诗情画意的世界。

“这里是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特别是春、夏、秋季,沿岸风景让人赏心悦目,这都是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红利。”伴着雪景,大武口区市民李翔来到星海湖锻炼,顺着湖边的健康步道散步,沿路精心设计的景观引人入胜。

在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影视剧《天坑》正在火热拍摄。作为曾经的工矿区,这里通过激活工业遗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生态旅游+影视拍摄”新业态,先后吸引《天坑》《大风吹》《万里归途》《山海情》《我的父亲焦裕禄》等40余部影视作品取景拍摄。2023年,前来开展主题党日、交流研学、观光游览的人数达15万余人次。

……

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放眼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绘就一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石嘴山新画卷。(记者 周丽华 马正礼/文 刘宵华/图)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